​​​湛江市信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

成大事拼的不是谋略,而是决断
来源:网络 | 作者:网络 | 发布时间: 2017-06-30 | 58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

 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,对里边说袁绍“多谋少决”这点很无法理解。觉得谋都谋出来了,决一下有啥难的。随着年龄渐长,读过的书和阅历日渐丰富,愈发觉得“决”的难度其实绝不亚于“谋”,甚至犹在“谋”之上。“谋”需要的是智慧,而“决”需要的是气魄。只有魄力而无智慧则易莽撞,只有智慧而无气魄则易犹豫。吴起的经典名言:“用兵之害,犹豫最大;三军之灾,生于狐疑。”正是从无数前人的失败中总结出的惨痛教训。  

  当你只是一介谋士时,你不用通观全局为成败负责,成功了别人都夸赞你智计过人,失败了也不用你来承担责任。则尽可以天马行空,随意发挥你的想象力。而当你一旦总揽全局,成为最高统帅,一言成败身系生死命运之时,那种压力与负担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的。  

  有很多优秀的谋士一旦成为统帅之后就会在重压之下,变得优柔寡断,犹豫不决,进退失据,昏招迭出。与身为谋士时的才华横溢、意气风发相比,简直判若两人。这就跟很多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成绩出色,但一到了国际大赛就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是同样道理。大赛检验的绝不仅仅是你的能力,更是对你的心理素质的考验。  

  当初杨玄感谋反时,李密建议他袭取关中作为根本,玄感不听而亡。等到了李密自个在瓦岗山造反,却同样不肯听从下属西去关中的建议,理由是下属都是山东人,如果不能攻取洛阳,则无人愿意跟随他西征关中,结果只忙着和宇文化及、王世充等在中原纠缠,眼睁睁看着李渊轻而易举夺取关中。李密所说的理由当然不无其道理,但是当年杨玄感不肯夺取关中就没有其难处吗?作为谋士时只想着思谋奇计以博取上司赏识,完全不必考虑其具体执行上的各种障碍,等到自个拍板做决断之时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各种现实难处了。  

  春申君黄歇当初游说秦昭王,瓦解秦国与韩魏共伐楚国之谋,及让楚太子化装逃归之时,何其智之明也!后来不听朱英之言,而死于一介小人李园之手,又何其愚蠢。太史公在史记中说他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”的评价可真是恰当万分。  

  当年韩信灭赵亡齐,纵横天下,是何等意气风发,最后却不听蒯通之言,被刘邦用一力士就擒住,身死族灭,又何等昏聩?蒯通劝韩信之言“计诚知之,而决弗敢行者,百事之祸也。故猛虎之犹豫,不如蜂趸之致毒;孟贲之狐疑,不如童子之必至。此言贵能行之也。”同样说出了决断之难。  

  南朝刘宋大臣谢晦谋反,宋文帝派大将檀道济征讨谢晦前问策与他,道济说:“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,入关十策,晦有其九。才略明练,殆难与敌;然未尝孤军决胜,戎事恐非其长。”后来谢晦与檀道济一交手,果然兵败如山,被檀一鼓成擒。檀道济的话同样形象的说明了给别人当谋士献策与自己亲自决断,根本就不是一回事。